南通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来源: 南通市教育局 发布时间:2019-04-12 10:47 累计次数: 字体:[ ]

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按照“智慧南通”建设要求,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加快教育现代化,推进南通教育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

通过实施南通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打造南通教育信息化升级版,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到2022年,建成“一套体系”, 促进“两块融合”,实现“三个提升”。即建成“互联网+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全过程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育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形成南通教育信息化新模式,积极创建智慧教育示范区。

三、主要任务

(一)南通教育智慧云建设工程

1.优化提升教育基础网。整合教育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南通教育城域网,构建万兆带宽互联、支持多网络应用、具有全方位安全防御体系的下一代互联网体系,形成完整的基础教育骨干网。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全部接入专网,市、县、校三级教育网络安全高速互联互通。

2.推进“智慧校园”优化创建。优化南通智慧校园建设指南和评价体系,打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校园基础环境,全面建成高速可用、安全可靠、共享可信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校园生态,实现教育治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的全过程智能化管理。建设南通市“智慧教育示范区联盟”、“智慧教育示范校联盟”,以点带面,从线到面,将智慧课堂、智慧学习、智慧治理先进成果辐射周边区域,延展至城乡中小学,通过经验交流引领智慧校园建设,通过督导评估促进智慧教育应用的推广和普惠,逐步形成区域智慧教育大合作、大共享。

(二)“慧学南通”平台创新工程

3.放大“慧学南通”公共服务平台优势。优化平台服务体系,实现县(市、区)的公共服务平台与“慧学南通”公共服务平台无缝对接,100%的学校接入平台。完善教育管理模块,实现移动高效的教育管理;完善在线学习模块,提供“全时空、全公益、全民共享”的智慧网络学习;完善在线辅导模块,提供名师在线公益辅导;完善网络教研模块,方便教师网络教研及提升信息素养;完善家庭教育模块,提供“公益、安全”的家校沟通渠道;加强优质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丰富“南通微课”、在线期刊、学术视频、电子图书、精品试卷等资源库。

4.构建教育大数据分析系统。加强教学应用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统一数据管理标准,建立全市统一的教育“大数据”管理数据中心。推动数据安全共享,充分利用基础数据库和数字资源库,建成综合教、学、研等功能的市、县两级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业务分析决策,借助课程实施、学习者行为特征等分析型数据,精准推荐学习资源,实施个性化教学,提高学习效益。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工程。

5.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深度变革。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驱动实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诸要素的结构性变革,促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探索形成遵循学习者认知规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积极探索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教育机器人应用、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评价、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精准教学。持续推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创新,大胆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和任务驱动式学习,有效引导教学创新。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建设,优化课程内容,提高学生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帮助和引导学生利用移动学习终端、网络学习空间、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技术等促进学习,培养学生利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

6.开展智能校园融合应用。持续推进未来课堂、物联网、思维导图、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项目,推动实现区域性推广应用。推进校园智能化建设,充分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和平台,探索建立校园行为分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综合督导、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等系统。推进网络教研、“空中课堂”、在线学习,实现智慧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成“明厨亮灶”和“雪亮工程”,推进人脸识别技术在学校重点部位的应用。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和公共需求精准预测,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

(四)信息素养提升工程

7.全面提升教师和管理者信息素养。开展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和教育技术专业支持服务能力培训,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实施新一周期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遴选学科骨干教师开展智慧教学能力研修,打造一批智慧教育名师。构建教师信息素养发展南通标准,开发、遴选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对象,以信息化教学创新目标为引领的信息素养研训选学课程,打造“互联网+教师研训”高端平台,创新研训方式,推动“所学为所用”,切实对教师加强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素养培训,帮助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现代化变革,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满足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个性化需求。实行培训学分管理,每年参加信息技术素养培训不少于10学时。由市县教师发展机构考核合格后,按照培训学时与培训学分转换办法,认定相应学分。举办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手大赛,进一步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深度参与定向师范生信息化素养教育课程建设,提高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适应职业发展的信息素养。

8.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坚持育人为本,充分认识到信息素养培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适时开展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将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编制具有南通特色的校本教材,逐步强化、优化编程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探索创新示范实验室的建设。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打破学科界限,建设中小学创新示范实验室,开展STEAM教育、创客实践等教学活动,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个性化培养创造合适的环境;加强学生网络安全、网络道德等方面的引导,养成良好的网络应用习惯;办好中小学电脑制作、智能机器人和创客比赛等评选、交流活动,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创新能力。

(五)网络安全建设工程

9.完善网络安全保障机制。建立主要领导负责网络安全的领导机制,落实网络安全规划,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落实网络安全规划、教育和培训工作,建立考核评价和监督问责机制。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应用和服务安全保密制度、用户信息保护制度,落实重要时段“零报告”制度和7×24值守制度。建立网络安全工作经费可持续性发展机制,以文件形式落实常态网络安全工作经费,重点支持信息安全保护、安全防护能力建设、人员培训等工作。建立网络安全管理队伍,各地各校至少落实1名专兼职网络安全管理员。

10.搭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立完善的多层次网络安全技术防护体系,配置完备的安全防护软硬件,落实网络防病毒、信息过滤、网络运行故障监测、入侵检测、数据备份和容灾等工作,保证安全技术措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各地各校要梳理网络资产,对信息系统进行科学定级,二级以上的到属地公安机关网安部门进行备案。建立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和应急工作机制,重大网络安全事件1小时内不断电完成处置,安全通报事件60小时内完成处置。根据网络安全管理要求,各地逐步实现网站集中管理。

四、保障措施

11.树立信息化思维,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信息化已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教育改革发展同样需要信息化的驱动引领。各地各部门和全市中小学校要牢固树立信息化驱动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借助信息技术支撑和大数据应用分析,促进教育公平,推进课程改革,构建更加开放、融合、智慧的育人环境,开展个性化教学,检查教育治理效果,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推动全市教育再上新台阶。

12.强化组织领导,落实保障措施。各地各校要成立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坚持教育信息化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负责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技术中心(电教馆)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建设指导,教科院(教师发展中心)统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应用、融合和创新。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统筹本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主动把教育信息化纳入本校总体规划,深入开展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应用。各地各校要优化教育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教育信息化投入,形成常态化信息技术软硬件更新机制。确保教育大数据建设和应用经费。要创新工作机制,实行政府主导公益性服务、社会和企业参与个性化服务的共建模式。要建立县(市、区)和学校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信息化项目管理和绩效评价制度,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应用水平纳入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绩效考核。